守寡近50年,她照顾陈赓前妻的老母亲,把三个儿子培养成少将
1961年3月,北京下着小雪,陈赓在病房里最后一次握住傅涯的手,没来得及交代孩子的事,只挤出一句“别哭,后面路长”。十分钟后,心电图拉成直线,42岁的傅涯成了四个孩子的寡妇,外加一位非亲非故的八旬老太太——王根英的妈。
1961年3月,北京下着小雪,陈赓在病房里最后一次握住傅涯的手,没来得及交代孩子的事,只挤出一句“别哭,后面路长”。十分钟后,心电图拉成直线,42岁的傅涯成了四个孩子的寡妇,外加一位非亲非故的八旬老太太——王根英的妈。
昨晚刷到这段旧档案,我直接笑到手机砸脸:1955年授衔前夜,李聚奎把大将名额硬塞给陈赓,理由是“他资格比我老”。陈赓听完嘿嘿一乐:“那我的大将就是李聚奎送的。”一句话把军委会议室点燃,笑声冲得天花板掉灰。别人拼死拼活争星,他倒好,星是别人塞的,他还敢拿来开涮。
1943年夏末的一个午后,延安南门外的窑洞区传来一阵小小骚动。几个学员奔走相告:“陈司令又把日记交人了!”那天,刚调到总司令部通讯科的傅涯正好路过,手里还攥着上午刚打好的电报。她愣了一下,随口回了一句:“交日记?那可是他的宝贝。”周围人哈哈大笑,笑声里却带着几
可要是把时间往前倒个八十多年,地点换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根据地,一个二十出头、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对着一个刚死了老婆、还发誓要为亡妻守孝三年的将军说这话,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非同寻常的劲儿。
2010年1月4日,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一位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则消息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
1960年夏天,丁香花园的一张合影留住了一个家庭最后的团圆时刻。
那一场真是匆忙又简单,像走个样子就算了。礼堂不大,光线暗,十来个同志坐着,周恩来简单念了几句话。王根英穿的是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陈赓还是那套旧军装,袖口还能看见补丁的线头。证婚人掏出来的礼物也很实在——用硫化纸做的花、一个旧饭盒、一只搪瓷缸。仪式不到半小时,大家
1980年初冬,一封由香港转递的薄薄蓝信封飞抵北京西城。信里只有寥寥数语,却足以让已近花甲的傅涯彻夜难眠:父母在台北病逝,骨灰暂厝慈恩公墓,子侄盼望与大陆亲人相见。对常年忙于整理《陈赓日记》的她而言,这是迟到太久的呼唤,也是压在心口多年的牵挂。
陈家五个孩子,四个儿子一女,跨越二十六年出生。年纪最大的陈知非习惯一袭深灰旧棉衣,上下班骑二八自行车,同事只记得他话少、图纸改得密密麻麻。直到他在退休茶会上被请到台上,人群才恍然:原来他参加过我国首台某型发射架和三联装履带自行式全自动发射装置的研制,还戴着航天
1929年9月5日凌晨,江南细雨未停,上海法租界的窄巷里却透着杀机。几小时前,叛徒白鑫倒在自家客厅的藤椅旁,眉心弹孔清晰而狰狞。这一枪,由陈赓亲手扣下。
2011年10月8日,湘乡东台山公墓。秋雨刚歇,薄雾未散,几名白发老兵把两副骨殖并排放进同一座青石墓穴。人群静得只剩呼吸声,所有人都明白:这一刻不只是合葬,更是跨越72年的重逢。
春天开头,总是不缺乏故事气息。1961年那个三月,园子里的柳芽刚冒头,街上卖鲜花的吆喝声也渐渐多起来。然而,就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候,陈赓的噩耗震了大半个北京城。真是不到半个月前还见他硬朗着走路,谁能想到,他这一场心梗,说走就走了。凌晨那会儿,傅涯始终没肯闭